水泥窯垃圾處置工藝流程主要包括垃圾的預處理和入窯焚燒處置兩個主要階段。以下是詳細的工藝流程介紹:
壹、預處理系統
預處理是水泥窯垃圾處理的第壹步,主要目的是將原生態生活垃圾轉化為適合焚燒的物料,並去除可能影響窯爐運行的雜質。預處理過程通常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 分類與儲存:
垃圾被運送至預處理車間後,首先卸入原生態垃圾儲坑。在此階段,垃圾可能不進行嚴格的分選,但會通過後續步驟進行初步處理。
- 破碎:
垃圾由行車抓鬥送至給料機,再由給料機送至破碎機進行粗破碎。破碎後的垃圾尺寸減小,便於後續處理和焚燒。
- 好氧幹化:
經破碎後的垃圾由溜槽直接溜至儲料地坑進行好氧幹化。幹化過程有助於去除垃圾中的部分水分,提高焚燒效率。
- 脫水:
幹化後的垃圾再由行車抓鬥送脫水餵料機,再由脫水餵料機送至脫水機進行擠壓脫水。脫水後的垃圾水分含量進壹步降低,有利於焚燒過程的穩定進行。
- 篩分與除雜:
在預處理過程中,還可能包括篩分和除鐵、除雜等操作,以去除垃圾中的大塊雜質和金屬等不可燃物。
二、入窯焚燒處置
經過預處理的垃圾被送入水泥窯進行焚燒處置。具體過程如下:
- 餵料與焚燒:
脫水後的垃圾由計量餵料機餵料到皮帶計量秤,然後輸送到管狀皮帶機尾,最終送至熱盤爐或分解爐進行焚燒處理。垃圾在爐膛內與高溫三次風及部分熱生料混合,進行充分燃燒。
- 煙氣處理:
焚燒過程中產生的煙氣含有多種汙染物,需要進行適當的處理以降低對環境的影響。常見的煙氣處理技術包括脫硝、除塵、脫硫等,這些技術可以有效去除煙氣中的有害物質,使排放達到環保標準。
- 殘渣利用:
焚燒後的殘渣仍含有壹定的有用成分,可以作為水泥生產的原料加以利用。殘渣中的壹些重金屬元素可以被固定在水泥熟料中,從而降低對環境的危害。
三、整體效益
水泥窯協同處置垃圾技術不僅實現了垃圾的減量化和無害化,還通過焚燒產生的熱量用於水泥熟料的燒成,實現了資源的有效利用。據不完全統計,壹條500噸/天水泥窯協同處置生活垃圾生產線可年消化生活垃圾15.5萬噸,全年可為水泥生產線節約2萬噸標準煤,為周邊地區減少生活垃圾填埋用地每年節約土地約達40畝,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保效益顯著。
0條評論